為春秋時代楚國人,年幼時出身貧寒,但是天生聰敏睿智,年紀輕輕即學富五車,懂天文地理與兵法,滿腹經綸,並且是一名優秀的經商者。雖然范蠡一身才能,又是經商天才,但由於行事低調,在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卻不曾被重用。日後范蠡移居越國,並投入越王勾踐麾下。
周景王二十四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一場「檇李之戰」,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吳越兩國結下深怨。兩年後,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夫椒與越國決戰,此戰使越王勾踐大敗,僅剩五千兵卒逃入會稽山。
在勾踐潦倒的這段時間裡,范蠡時常告訴勾踐:「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之後夫差因為勝仗而日漸驕佚,范蠡便斷言「越必興、吳必敗」,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便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這段時間勾踐聽取范蠡建言,忍辱負重、臥薪嘗膽。
為奴三年後,夫差將勾踐等人放回越國,范蠡與文種開始積極擬定興越滅吳的計畫。《左傳‧哀西元年》記載:「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即是以十年積極生產、以十年強化國力的策略。期間,范蠡為了削弱夫差的意志並確保策略,獻上西施、陳娟、鄭旦等美女,長達二十年的計畫與經營,越國不但力量強盛,也一舉消滅了吳國,一雪前恥。
范蠡在勾踐落魄時即開始輔佐他,到最後興越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封為上將軍。這時的范蠡可說是名與利都達到了頂點,與文種同為復國之功臣,正是開始享受權勢的時候;然而此時,范蠡卻興起了離去的念頭。
這二十多年來的觀察,他知道勾踐「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享福。」因此決定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選擇退隱。他寫了一封信告訴文種,要他也早早離去,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若是留在勾踐身邊,恐怕性命不保。
范蠡離去之後,文種如預料中遭到勾踐殺害。而范蠡則是移居齊國,改名換姓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於海邊定居,一邊墾荒耕作,一邊經營商業。由於他做生意講求商道,又相當有才能,沒多久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不貪圖於利,將大筆財富用於造福鄉里,為社會做事,在民間擁有良好名聲。
商以致富,回饋社會
范蠡的才幹與名聲受到齊王的重視,被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做官到卿相之位,家業累積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普通人來說,已經到了極限。長久處於尊貴的身分,恐怕不是好事。」因此,這個官只當了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歸還相印辭職,並散盡家財給予知交與老鄉們,回歸一身清白。
最後,范蠡遷徙至居於「天下之中」的「陶」,並自號「陶朱公」。陶位於各國交通匯集處,為最佳經商的地點,范蠡以特有的經營手法,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尋得商機,並且以高道德標準與各國做生意,沒過幾年,又成了巨富,後人尊為財神。
《史記》曰:「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范蠡經商重視道德,獲得良好商譽,是歷史上有名的儒商,與子貢齊名。他一生皆處於錢財與權利的高峰,卻不貪戀分毫,因為他知道該做甚麼、該得甚麼;重要的是,他懂得急流勇退,並且忠君為國、回饋社會。
范蠡善於聚財致富又樂於施財濟人,如此美德受到後代許多商人推崇,尊他為「商聖」。然而閱讀范蠡的一生,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或許正是他以良心經商、不多偏取的生意之道,加以時機來到隨即能夠坦然放下名利權位不多戀棧的作為,才得以如此有道取財。
范蠡的知進退、道德經商,堪稱古今中外跨足政商界者的典範。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詳,有說約為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爲世人所識。
周景王時,吳、越大戰,吳王夫差大敗越王句踐,范蠡投奔越國,和文種助句踐實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終於滅掉吳國,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爲上將軍。范蠡,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聚財散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