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芒種養生

國曆2010年6月6日 農曆 4月24日)

芒種時斗指已,太陽黃經為75度,時值公曆6月5日左右。意即有芒的作物(主要指麥類)開始成熟收割,亦為夏播作物播種時節,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此時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節氣與農業
  風雨調順,則稻穀成穗,農民額手稱慶。此時天氣已熱,令人昏沈,有諺「有好食,就懶去」,形容人們懶得活動,即使美食當前,也不為所動。「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則是指芒種的雨水是豐收的預兆。

節氣與漁業
  在芒種節氣中,南部小琉球附近海域與蘇澳外海仍有飛魚可以捕獲。巴士海峽之鰹魚群亦同時出現在台灣南部高雄外海。而基隆與澎湖、台南等地均可捕獲大量小卷(鎖管)。

節氣與民俗
  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插艾草、菖浦或柳枝、榕枝,張貼黃紙紅字的「午時聯」,佩帶香包,小兒戴長命縷,吃粽子,飲雄黃 酒,中午以苦草水淨身。農村更有一種「送蚊」習俗,端午午後,燃燒一把稻草,迅速在屋內各個角落薰一薰,然後跑到野外,連同紙錢一起丟在道旁,俗信如此就 可以將蚊蟲驅趕出家門。
  端午午時還可以玩一項簡單的遊戲:豎蛋,據說一年當中只有這個時辰才可將雞蛋豎立在地上。
  端午節除了袪病祈福這項意義外,還包含有紀念戰國時代楚國屈原為國盡忠,卻遭小人陷害,投泹羅江而死。人們趕著划船去救他,救不到,又怕他死後屍體被魚蝦侵害,乃用竹葉包裏米飯擲入江中餵魚;演變到後代,划龍船比賽與吃粽子便成為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

節氣與諺語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芒種日下雨便會連著下到五月,即俗稱梅雨。
五月龍船北:端午節前後還有吹北風的可能。
芒種瘋鯊:鹿港一帶海域,芒種前後會出現鯊魚。
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南部的熱帶水果芒果在芒種後上市。
芒種蝶仔討無食:
陰曆五月以後,百花花期均過,此時之蝴蝶已無花粉可採。

芒種養生(風  俗)
在 八卦中,此時為天風媚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陽爻,下面一個陰爻。說明此時至極的陽氣已經到了盡頭,開始有陰氣出現。芒種三候為:「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 三候反舌無聲。」也就是說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接著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 反,而能夠學習其它鳥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由此可見,在我國傳統的哲學理論中,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久盛必衰,衰久必盛的。在 天氣炎熱的時候,卻也正是陰氣初生的時候,這不能不說中國古代樸素哲學的博大精深。
  
芒 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一般人稱這段時間為霉雨季節。又因為此時 正是梅子黃熟之時,所以也稱之為梅雨天或黃梅雨。梅雨季節要持續約一個月左右,梅雨的多少,對禾谷的豐收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視。進人 梅雨的日子叫「人梅」,梅雨結束的日子叫「出梅」,具體日期因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略有偏差。如果以太陽黃經80度位置來算,人梅的時間應該是公曆6月12日左右,經過一個月,在7月11日為出梅日。而我國民間一般認為天干中的「壬」為天河之水,所以將芒種後的第一個「壬」日立為人

梅的日子,將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立為出梅的日子。時間大概只有半個多月。梅雨在詩人的筆下則有不同的吟詠,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陰情不定是黃梅」。可見這所謂的梅雨季節,套句現代氣象用語為:    「晴時多雲偶陣雨」。
   
由於此時的天氣越來越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所以五月又稱「百毒之月」。古代門楣懸艾草,是為了驅趕蚊蟲。又因為此節氣正逢端午節前後,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闢邪驅毒,所以古稱五月為「蒲月」。而此節氣中的習俗,便大多與端午節慶混為一體。俗諺說:「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說端午節後,才真正人夏天。
   
農諺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是說芒種與端五日下雨對糧食的豐收很有利。這個時節也是各種夏天的蔬菜、水果正式上市的時候,例如大家最喜歡的西瓜、荔枝、芒果、菠蘿等都是當令水果。尤其是西瓜,更是被大家奉為夏天的極品水果,不僅可以做成各種冰品,又可以清涼退火。
   
俗語說「芒種蝶仔討無食」, 即是說,由於芒種是在農曆五月,而這個時期已經過了花開時期,所以蝴蝶已經沒有花粉可採了。所以《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寫道:「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 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 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迭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 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由此看來,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卻也不無道理。
   
芒 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正月開花的梅樹在此時已經結出梅子。由於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改口,所以需要加工後才可食用。這種加工 過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 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裡面加人紫蘇。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如果在裡面加入桂 花鹵然後冰鎮後再飲,則味道更佳。現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餞,如話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很受人們的歡迎。四千多年來,梅子一直是人們夏季裡重要的一種果 品。
   
農曆五月五日的 端午節是這個時節裡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天中、朱門、五毒日。在現在仍然是同春節、中秋節同樣受世人重視的三大節日之一。此節日起源於古 人在夏日沐浴蘭湯以辟疫去瘟的習俗,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夏朝,是很古老的一種習俗。又由於我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是這天投身於淚羅江中,所以這一習俗便又成 為紀念屈原的日子。沐浴蘭湯是在這天的午時或傍晚,取艾、柳、桃、蒲等揉碎浸在水中,然後進行洗浴,據說可免一年不被瘟疫所侵。
   
在 古時,俗傳五月多不祥,有「惡五月」之稱。正月建寅,排到五月,地支為午。地支十二個,這午,被古代的陰陽學家視為陽之極;端午系午月的五日。這一天的干 支雖不一定是午,但人們還是稱其為「重午」。雙午重迭,被當做一年裡陽氣最盛的日子。傳統哲學講陰陽諧調,失衡便不好。雙午為火旺之相,過旺則為毒,要禳 解。同時,古人認為陽氣旺盛時節,也意味著「陰氣萌作」。由這種參悟天地的思想,派生出流傳久遠的門飾風俗。在這一天家家戶戶在門上插艾草與菖蒲。菖蒲又 稱水劍,因其形狀如劍,所以古人認為它可驅魔斬妖;艾草是菊科植物,具有驅蟲辟瘟的作用。在針灸上廣泛被使用。這種以艾草與菖蒲插門的習俗被稱為「插菖 劍,懸艾虎」。在我國南方,門飾異常複雜,除了插艾草與菖蒲外,還要插榕樹葉,因為榕樹在南方被稱為神樹,所以含有延年長壽的意思。還有以榴花、蒜頭、龍 船花配艾草及菖蒲為飾,稱之為「天中五瑞」。

    五 毒之月百毒業生,其中最毒的五種動物是毒蛇、蠍子、蜈蚣、守宮和蛤蟆。相傳它們全部聚在一起的時候,互相便誰也不敢攻擊誰,這似乎就是以毒攻毒的道理吧。 所以在端五節這天,人們用紅紙剪成帶有這五種毒物的剪紙貼在門窗上,稱作「五毒符」,據說可以免除各種毒物的侵害。另外在兒童的衣服上,也有繡以五毒圖案 的。端五節還有張貼鐘魁畫的風俗。鐘魁是驅魔大神,在唐朝至明朝期間,鐘魁一直是歲暮張貼的門神,在清初年間人們將其改在端五節時張貼,據說有驅邪辟瘴的 功效。

    端五節有喝雄黃酒、吃粽子、吃綠豆糕和「尚紅」的 食俗。雄黃主要成份為三硫化二砷,為一種橘紅的礦物質,將少量的雄黃調和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稍微飲一些雄黃酒據說可以驅瘟解毒,多飲則會中毒。過去 人們喝完雄黃酒後,將剩餘的雄黃酒灑在床下屋角,有殺蟲的作用。由於兒童不能喝酒,大人便用手指沾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一「王」字,也可以起到驅瘟解毒 的作用。自漢代以後,民間流行兒童在端五節佩掛包著雄黃的香包的風俗。香包的形狀各式各樣,一般家長都喜愛給孩子佩掛老虎形狀的香包。端五節還有給嬰兒掛 「長命縷」的風俗,所謂的「長命縷」便是將五顏六色的絲線束在嬰兒的手足上,據說可保嬰兒平安長命。

    端 五節吃粽子,是我國最普遍最重要的食俗。據說是人們曾經為了防止魚蝦吃掉汨羅江中屈原的屍體,便將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屈原託夢說:「若以葦葉裹之,則蛟龍 不敢相爭。」於是人們依法將飯糰包起來,於是就有了粽子這一食品的雛形。我國北方的粽子是白糯米加紅棗或豆沙包成的甜粽,體積較小,一般冷食。南方的粽子 則品種繁多,粽子餡有火腿、蛋黃、蝦仁、香菇、魷魚、花生等等很多種類,最大的有兩斤以上的粽子。一般都要熱食。包粽子的活動,一般在農曆五月初一便開始 準備,浸米、洗葉及選配料,這時有些家長會試包幾個粽子給孩子解饞,名日「乖粽」。端五日不但家家食粽子,還以粽子分送親友。送的數量為二、六、十、十 二、二十四、三十等,一般為六的倍數。一、三、四、七、八、九為不可用的數字。端五節的時食還有綠豆糕及鹵鴨蛋,因為綠豆及滷蛋都是涼性的食物,具有去痧 消暑的功效。端五節的「尚紅」食俗為吃一些紅色的菜餚,如山楂、河蝦、紅椒、金針紅莧菜等做成的菜餚。
   
賽 龍舟是端五節一項大型活動。據說屈原投入淚羅江後,楚人駕船去救,人們在船上發現有龍在水面上疾馳,速度極快。於是人們便仿照龍的樣子造船,進行競渡比 賽。我國龍舟賽歷史很悠久。賽事在五月初一便開始準備,先要拜祭水仙尊王,並由主祭官提筆在龍舟上畫上眼睛,名為「開光」。在端五的早晨,要祭龍舟,除舞 獅獻瑞外,還要放鞭炮,擲粽子於水中。午時初刻龍舟下水,兩對以先到目的地奪旗者為勝。
    端午節是步進夏天的節日,此時氣溫高,蚊蟲滋生,人們亦較易生病,所以端午節的習俗便大部分是避病驅邪的主題,由此可以推斷,端午節原是一個警惕人們小心生病的節日。
 
芒種養生(起  居)
   
芒 種時節,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開始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在長江 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氣溫還 會有冷的時候,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忌惱怒憂鬱,這樣可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洩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 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 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洩。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 濕,乃生痤瘡。」在洗沐時如果採用藥浴;則會達到更好的健身防病的目的。
   
藥 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據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用香湯浴潔身,宋明期間,這種香湯浴傳人民間,便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逐漸形成了一 種習俗。人們擇日選用不同的藥浴潔身、防病。如春節這天用五香湯沐浴,浴後令人遍體馨香,精神振奮;農曆的二月二,古人稱之為「中和節」,民間稱為「龍抬 頭」的這一天,多取枸杞煎湯沐浴,可令人肌膚光澤,不老不病;夏季常用五枝湯洗浴,是為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到了清朝,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 而且廣泛應用於治療和康復疾病。
   
藥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浸浴、熏浴、燙敷,作為保健養生則以浸浴為主。浸浴的具體方法,以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為例:先將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十倍於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鐘,然後煎煮30分鐘,再將藥液到人浴水內,即可浸浴。有條件的可每日一次,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於局部泡洗。女性中老年朋友可選擇美容護膚方:綠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成粗末兒,裝紗布袋煎湯浸浴,可使容顏、肌膚白潤細膩,體香驅邪。
    在這個節氣中,老年人不要貪涼而露天睡臥,不要大汗而裸體吹風、不要吃雞、羊肉等生火助熱的食物。飲食宜清淡,心情宜恬靜,所謂「心靜自然涼」。
   
此節氣中,大街小巷開始有些人光著脊樑,誤以為這樣涼快,其實並非如此。眾所周知,皮膚覆蓋在人體表面,具有保護、感覺、調節體溫、分泌、排泄、代謝等多種功能。在人體皮膚上有幾百萬個汗毛孔,每天約排汗1000毫升,每毫升汗液在皮膚表面蒸發可帶走246焦耳的熱量。當外界氣溫超過35cC, 人體的散熱主要依靠皮膚汗液蒸發,加速散熱,使體溫不至過度升高。此時若光著脊樑,不穿衣服,皮膚就會從外界吸收熱量,且不能通過蒸發的方式達到散熱的目 的而感到悶熱。若穿點透氣好的棉、絲織衣服,使衣服與皮膚之間存在著微薄的空氣層,而空氣層的溫度總是低於外界的溫度,這樣就可達到防暑降溫的效果。
   
有些人不想離開空調房,以避酷暑之苦,諸不知空調給人們帶來涼爽,也給人帶來負面影響。由於門窗緊閉和室內的空氣污染,造成室內氧氣缺乏;再加上恆溫環境,自身產熱、散熱調節功能失調,會使人患上所謂的空調病。所以夏季的空調房室溫度應控制在26℃一28℃之間,最低溫度不得低於20℃,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8℃;久待空調房間,應定時通風換氣,禁止在空調房抽煙;長期生活與工作在空調房間的人。每天至少要到戶外活動3—4小時,年老體弱者、高血壓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調房。
   
暑天感冒俗稱「熱傷風」。 夏季天氣炎熱,為了散發體內的熱能,人體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擴張,出汗很多。入睡後易使身體受涼而發生感冒。暑天感冒的病情較輕的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 或僅有低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病情較重的常有高熱,而且出汗後熱仍不退,並伴有頭痛、沉重如裹、身體酸懶、倦怠無力、口乾但不想喝水、小便黃赤、舌 苔黃膩,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空調病其實也是屬於熱傷風一類的疾病。
   
對於暑天發生的感冒,病情較輕時適當服些感冒藥,一般二三日即可痊癒。對於較重的暑熱感冒可用中藥(如香薷飲、三仁湯等)治療。預防暑熱天感冒。主要是鍛鍊身體,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使身體能夠適應暑天的多變性。要隨早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臨床醫學表明,某些冬季常發或特別嚴重的病,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於夏季,只是由於夏天天氣炎熱、氣溫過高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在體內,一旦到了冬季天氣寒冷時便會發作或轉為嚴重。由此看來,從初夏開始,就必須處處注意與這些致病因素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行為,以達到防病的目的。
   
各類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包括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疼痛及感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的 病症,往往天氣寒冷時發作,天熱時消失。因此,在夏季不要洗冷水浴或游泳,不要夜間在室外露宿,禁止睡地板,最好不穿短衣褲與裙子,以免風寒濕氣伏積於經 絡之中。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的患者一般有冬發夏止的現象。這類患者在夏季應注意風寒,除注意並做到以上禁忌事項外,還要少食甚至禁食冷飲。慢性腹瀉及虛寒 性胃痛患者,如慢性腹瀉,如腸炎、結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症,常在受寒後腹痛腹瀉,冬天尤其嚴重。胃痛與各種腹痛患者中也有不少屬虛寒型的。往往夏季病情穩 定深秋後發作,故夏季除注意上述禁忌外,還須忌過度食用各類瓜果及冷飲冷食,免傷脾胃之陽氣。有一種中醫稱為「頭風病」的頭疼病,往往每感風寒就頭痛難 忍。這類患者在夏季應忌用冷水洗頭,洗頭後應在風中吹乾頭髮,並且禁止直接對著電風扇或空調冷風長時間吹。
   
夏天蚊子特別多,往往是造成人們得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驅除蚊子的方法,除了加強生活區域的清潔衛生以外,自身的起居生活也很重要。如吃大蒜可有效驅蚊,因為蚊子不喜歡人體分泌出來的大蒜味;口服維生素B、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後從汗液排出體外,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服法為睡前一小時口服維生素B 1~2片, 但不要長期大量服用。還有穿黃色、白色等淺色衣服可減少蚊子的叮咬,穿深藍色或褐色的衣服,被蚊子叮咬的機率會大些。所以在夏天應穿淺色衣服。在黃昏前, 室內擺放一兩盆盛開的茉莉花、米蘭或玫瑰,最好是夜來香。因蚊子不能忍受這些花的香氣,所以也能起到有效的驅蚊效果。室內橘紅色的燈光,也具有驅蚊的效 果。由於蚊子害怕橘紅色的光線,所以夏季臥室中應使用橘紅色的燈光照明。

芒種養生(運  動)
   
一、芒種五月節坐功
    《遵生八箋》中原文如下:「運主少陽三氣。時配手少陰心君火。坐功:每日寅、卯時,正立仰身,兩手上托,左右力舉,各五七度,定息,叩齒,吐納,咽液。治病:腰腎蘊積,虛勞,嗌干,心痛,欲飲,目黃,脅痛,消渴,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洩,身勢而股痛,心悲,心項痛,面赤。」
   
芒種節氣中生物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本功法以「芒種」命 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而制定的氣功鍛鍊方法,適宜於芒種時節鍛鍊,可於芒種時開始,練至夏至為止。芒種時節,人體疾病在經絡方面的表現多的手少陰心 經。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脈從心繫分出,挾食道上行,連於目系。文中所述本功法主治病症心痛,咽干,口喝,胸脅疼痛,善笑,喜 忘,心悲,驚悸,乃至目黃,消渴,均與手少陰心經的病變有關,採用本功法鍛鍊,有較好的防作用。
   
具 體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點時,立正仰身,雙手向上托捧,向左右用力,各五至七次,平心靜氣,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腰 腎類疾病、體虛、咽干、心痛、眼珠發黃、脅間疼痛,糖尿病、心悸健忘,上吐下瀉、腰酸腿痛、心煩、頭頸痠痛,面紅耳赤等症。
   
二、毛孔調息功
適應病症:皮膚病。
具 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顎,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兩眼微閉或兩眼平 視,但要視而不見,兩膝蓋微屈,思想集中,呼吸綿綿,呼氣時意念想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向外排氣,使一切病氣、濁氣都排出去,吸氣時意念想全身毛孔都 在采氣,內臟各器官也與宇宙中之大氣同呼吸,共命運。每次站樁20分鐘,可達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三、灸奪命穴功
適應病症:治丹毒。
具體方法:站、坐均可,用艾卷灸奪命血,灸十分鐘,丹毒立即轉色,每天灸兩次分早晚。奪命穴位置位於肩髁穴與肘部尺澤穴線中點。
   
四、捲舌導引功
適應病症:蕁痲疹。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顎,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舌頭往上卷,微貼上顎,有唾液分泌,隨即嚥下,意念注意自己的呼吸,吸氣要細長,呼氣想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每次要練10分鐘以上。
   
五、肩肘胯松功
適應病症:肩周炎、肩胛風濕疼、掌指麻痺、肘臂部麻痺等症。
具體方法:端坐於椅子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軀幹伸直,全身放鬆,下頜向內微收。兩眼平視,全身放鬆。
1.屈肘上提,手心向上,指尖對正兩肋向前揮出手心向上指尖向前,略高於肚臍。
2.以掌根為圓心,指尖向外向後劃圓弧至胸前中指相接,高度與鼻尖遙遙相對,掌心朝外大指朝下方。
3.兩手背相貼,兩掌前伸,大指向下,兩掌略高於肚臍。
4.兩掌分開向身後劃圓弧,像游泳划水動作,兩掌劃到背後命門處,兩手合谷相貼,手心向上。
5.兩掌由背後向前劃弧,手背朝前,劃至身體前面,仍兩手背相貼,大指向下。
6.兩肘後撤,兩掌同時後撤至胸前,兩手中指相接,手心向前,大指向下。7.指尖向後,向外,手心朝上翻轉劃弧至身體前時,兩臂伸直,略高於肚臍,指尖朝前,手心向上。
8.兩手指尖向內後旋轉劃弧,經兩肋至背後命門處,兩手合谷相貼,手心斜向上,收功兩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
   
六、調息退燒功
適應病症:身熱,背痛。
具體方法:仰臥在床上,不枕枕頭,兩腿伸直併攏,兩臂伸直放在身體兩側,口微閉,用鼻子做深細勻長之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共做64息。吸氣時意念直入小腹,呼氣時意念由全身汗毛孔排出動作。
   
七、點按療俞功
適應病症:療痛,惡腫等症。
具體方法:端坐於椅子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軀幹伸直,全身放鬆,下頜向內微收。全身放鬆,用左手拇指點按右臂療俞穴108次,然後再用右手拇指點按左臂療俞穴108次,每日早晚各點按1次。療俞穴位置在手腕第三橫紋上4寸尺側緣左右臂各一穴。

芒種養生(飲  食)
   
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上說:「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須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對老年朋友來說,多吃瓜果蔬菜,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成、過甜。
飲 食過咸,會使體內鈉離子過剩,由於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 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 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洩,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 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 引發其它疾病。
   
夏季,各種水果相繼上市,水果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水分以及礦物質,而且果糖、果膠的含量明顯優於其他食品,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無疑是有益的。可是根據不同人的不同體質,也應當有所選擇。因為水果也有寒、熱、溫、冷、平五種屬性。
   
食物屬性,即所謂「四氣」,是指食物進人體內,會產生「寒、熱、溫、冷」的作用。介於四者之間既不溫不「熱,又不寒不涼,則歸屬於「平」性。
虛 寒體質的人基礎代謝率低,體內產熱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由於他們的副交感神經興奮性高,所以面色較常人白,他們很少口渴,也不喜歡接觸涼的東 西,包括進空調間。中醫歷來均衡、陰陽調和,所以體質偏寒的人,在吃水果時,自然要擇食溫熱性的,這類水果包括荔枝、龍眼、番石榴、櫻桃、椰汁、榴蓮、 杏、栗子、胡桃肉等。實熱體質的人代謝旺盛,產熱多,交感神經佔優勢,容易發熱,經常臉色紅赤,口渴舌燥,喜歡吃冷飲,易煩躁,常便秘。這樣的人群要多吃 寒涼性的食物,如香瓜、西瓜、水梨、香蕉、奇異果、芒果、蓮藕、番茄、柿子、荸薺、甜瓜、黃瓜、柚子等等。平和類的水果,如葡萄、菠蘿、木瓜、蘋果、椰 肉、梨、橙、西瓜皮、芒果、橄欖、白果、李子等等,不同體質的人則均可食用。
   
食療方:
    1.西紅柿炒雞蛋
    配料:西紅柿300克,雞蛋3個,精鹽、味精、白糖個適量。
    做法:1.西紅柿洗淨切片,雞蛋打入碗內攪勻。2.油鍋燒熱,先將雞蛋炒熟。盛入碗內;炒鍋洗淨,燒熱放油。白糖入鍋融化,把西紅柿倒入鍋內翻炒2分鐘後,將雞蛋、鹽入鍋同炒3分鐘,放少許味精出鍋即可。(糖尿病人不放白糖)
    此方具有生津止渴,養心安神之功效。
  
2.香菇冬瓜球
    配料:香菇、雞湯、澱粉各適量。冬瓜300克,植物油、精鹽、姜、味精、麻油各適量。
    做法:1.香菇水發、洗淨,冬瓜去皮洗淨,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待遇用。姜洗淨切絲。2.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薑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鐘後,倒入適量雞湯煮開後,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鍋。
    此方具有補益腸胃,生津除煩之功效。
   
3.五枸枸杞飲
    配料:醋炙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適量。
    做法: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再入白糖,攪勻即可飲入。
    此方具有滋腎陰、助腎陽之功效。適用於「夏虛」之症,是養生補益的有效方劑。
   
4.芥菜牛肉湯
    配抖:牛肉200克,芥菜300克,生薑絲25克,熟豬油30克,精鹽5克,醬油2克,味精3克。
    做法:先將適量水燒開,放入全部用料及熟豬油、精鹽等,改用文火煲1-2小時,點入味精調味,即可。單食或佐餐,隨量食用。
    此方滋陰清熱,對夏季感冒很有療效。
   
5.玉竹豬心
    配料:玉竹50克,豬心500克,生薑、蔥、花椒、食鹽、白糖、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1.將玉竹洗淨,切成節,用水稍潤,煎熬2次,收取汁液1000克;2.將豬心破開,洗淨血水,與玉竹液、生薑、蔥、花椒同置鍋內、在火上煮到豬心六成熟時,將它撈出放涼;3.將豬心放在滷汁鍋內,用文火煮熟撈起,揩淨浮沫。在鍋內加滷汁適量,放入食鹽、白糖、味精和香油,加熱成濃汁,將其均勻地塗在豬心裡外即成。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6.桂圓童子雞
    配料:童子雞1只(約重1000克),干桂圓肉10克,料酒100克,蔥、姜各10克,精鹽5克。
    做法:1.將乾淨的雞剁去爪,把雞頸和雞腿別在雞翅下面,使其團起來,放入沸水鍋中來一下,以去血水,撈出洗淨。桂圓肉亦用清水洗淨;2.把雞放入湯鍋,再放入桂圓、料酒、蔥、姜、鹽和清水500克,上籠蒸約1小時左右,取出姜、蔥即可。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7.翡翠紅螺
    配料:紅螺肉250克。鴨腕200克,蘑菇片25克,料酒、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薑片、蔥段、麻油、豬油、雞湯各適量。
    做法:1.將螺肉去雜質洗淨,切成片,螺片中間用刀劃開一條縫。鴨腕剝去老皮,切成與螺片大小相等的片,中間亦劃一條縫。將螺片、飩片疊起,再翻轉過來,盛入碗中;2.在碗中放入雞湯、味精、鹽、白糖、麻油、胡椒粉。調成交湯待用;3.燒熱鍋放入豬油。燒至六七成熱時,將螺卷下鍋,待熟後撈出瀝去油。原鍋內放入薑片、蔥段、蘑菇片,略煽一下後投放螺卷,烹入料酒。倒入芡湯,加入豬油拌勻,裝盤即成。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8.炒胡蘿蔔醬
    配料:瘦豬肉300克,胡蘿蔔100克.豆腐乾1塊,海米10個,黃醬6克,醬油3克,料酒3克,熟豬油50克,玉米粉(濕)6克,香油3克,味精、蔥末、薑末、食鹽各適量。
    做法:1.把胡蘿蔔、豆腐乾切成0.6釐米見方的丁;海米用水泡透;將胡蘿蔔用熟豬油炸透撈出;2. 把鍋燒熱後。倒入熟豬油,隨即放入切好的肉丁進行煽炒,待肉丁內的水分炒出來時,鍋內響聲增大,便把鍋移到小火上,到響聲漸小,肉的水分已盡時,再移到大 火上,炒到肉的顏色由深變淺時,即放入蔥末、薑末和黃醬,待醬放到肉中發出醬味時,加入料酒、味精、醬油。稍炒一會,加入胡蘿蔔、豆腐乾、海米等,再炒一 下,淋上香油,炒勻即成。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9.構杞滑溜裡脊片
    配料:豬裡脊肉250克,枸杞子50克,水發木耳、水發筍片、豌豆各30克,1個雞蛋的蛋清,調料適量。
    做法:1.將枸杞子分2份,一份加水煮,提取枸杞子濃縮汁約25毫克,另一份洗淨蒸熟;2.豬裡脊肉抽去白筋切成片,用蛋清、水澱粉、食鹽拌勻漿好,投入熱油中,待滑透撈出瀝油;3.等鍋內油熱時放入木耳、筍片和豌豆、蔥、姜、蒜、香醋、料酒、食鹽翻炒片刻,加入熟枸杞子、肉片、枸杞子濃縮汁和清湯,翻炒片刻即成。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10.長春鵪鶉蛋
    配料:鵪鶉蛋3只,銀耳3克,蓮子10克,冰糖30.克,百合10克。
    做法:在鐵鍋中加適量水煮沸,加入脹發後去掉皮和心的蓮子、洗淨的百合、發脹洗淨的銀耳,煮爛後,加冰糖溶化,最後加入蒸熟去殼的鵪鶉蛋即成。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11.龍眼紙包雞
    配料:龍眼肉20克,胡桃肉100克,嫩雞肉400克,雞蛋2個,火腿20克,調料適量。
    做法:1.取玻璃紙(澱粉做制威的成品)10張,分別擺於案上,雞肉去皮,切成1釐米厚的片,用食鹽、白砂糖、味精、胡椒粉備適量調拌醃製後,置澱粉、蛋清、清水調成糊狀上漿,分別擺於玻璃紙上,並加少許姜、蔥細末和一片火腿;2.胡桃仁沸水泡後去皮,在油鍋內炸熟,與龍眼肉均切成細粒,然後把兩者分擺於雞肉片上;3.將玻璃紙分別折成長方形紙包,置油鍋中炸熟,撈出裝盤。
    此方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芒種養生(藥  品)
   
感冒諸方
    1.外感暑濕
    症狀:身熱微惡風寒,少汗,肢體酸重疼痛,頭昏重而脹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口中粘膩,口不渴或渴飲不多,或心煩,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方藥:五味香薷飲加味。香薷、扁豆、厚朴、茯苓、甘草、青蒿、山梔、鮮荷葉.
    加減:若表濕偏重,肢酸頭昏重有,可加豆卷、藿香、佩蘭;裡濕偏重,脘痞嘔甚者,加蒼朮、白蔻仁、清半夏、陳皮;裡熱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
   
2.氣虛感冒
    症狀: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出,倦怠無力,短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方藥:參蘇飲。黨參、甘草、茯
苓、蘇葉、葛根、半夏、陳皮、前胡、桔梗、木香、枳殼、生薑、大棗。
    若平素氣虛自汗,反覆感冒者,可用玉屏風散進行預防。
   
3.陽虛感冒
    症狀:惡寒重而發熱輕,頭疼身痛,自汗出,咳吐白痰,鼻塞流清涕,面色晚白,形寒肢冷,語聲低微,舌淡胖苔白,脈沉無力。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
    加減: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
   
4.血虛感冒
    症狀:發熱微惡寒惡風,無汗頭痛,面色無華,唇甲色淡,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細。
    方藥:七味飲。蔥白、豆豉、葛根、生薑、生地、麥冬。
    加減:口渴咽干,加天花粉、蘆根;熱重,加銀花、連翹、黃芩。
   
5.陰虛感冒
    症狀:身熱微風寒,頭痛無汗,頭暈心煩,口渴咽干,手足心熱,咳嗽少痰。舌紅脈細數。
    方藥:加減葳蕤湯。玉竹、蔥白、豆豉、桔梗、薄荷、白薇、甘草、大棗。
   
6.西瓜蕃茄汁(民間驗方)
    主治:夏季感冒,發熱口渴煩燥,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配方:取西瓜瓤、蕃茄各半。
    用法:絞汁,代茶飲用。註:一方單用蕃茄4個也可。
   
7.薏米扁豆粥(民間驗方)
    主治:暑濕型感冒。
    配方: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粳米100克。
    用法:將3味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共煮成粥。每日1劑分2次服食,連用3日。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腦炎病毒引過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病於夏秋季節,經蚊子傳染,10歲以下兒童易感染。   
    診斷要點:
    1.突然發病,頭痛,噁心,嘔吐.貪睡,沒有精神,脖子發硬,高熱體溫達39—40℃。   
    2.重者常出現胡言亂語、驚厥、昏迷等症,常伴有呼吸不規則,呼吸深淺不一,甚至有雙吸氣或呼吸暫停等表現。
    3.多數患者1周以後體溫逐漸下降,神志漸清。但嚴重的病人仍然不能講話和吞嚥,甚至癱瘓,或者精神失常。
    蔬果治療:
    1.莧菜50克,荸薺250克,冰糖適量。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當茶飲。
    2.馬齒莧30克,胡蘿蔔纓30克。用法:每日衛齊1,2次水煎服。
    3。西瓜皮30克,黃豆根15克,炙甘草6克。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服。
    4.大蒜1個,綠豆15克,生甘草3克,用法:每日l劑,2次水煎服。
    5。鮮蘆根50克,黃瓜藤30克。用法:每日l荊,2次水煎服。
    6.瓜簍20克,白茅根15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l劑,2次水煎服。

芒種養生(房  事)
   
我國古代道教很重視養生,也很重視「陰陽之道」的 研究,而且將其看成重要的修煉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於保精、致氣、還精、補腦。正如元代李鵬飛在《二元延壽參贊書》中所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 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兩者不合,則違背陰陽之道,猶「若春無秋,若冬無 夏,因而合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玉房秘訣》中亦謂:「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令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 漸,能避漸傷之事而得陰陽之道也」。由此可見,房室生活本乎自然之道,這是養生延壽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古代房室養生的書上說:「欲 以御女者,先搖動令其強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陰氣,陰氣推之,須臾自強,強而有之,務令遲疏。精動而正閉精,緩息瞑目,偃臥導引,身體更復,可御他女。欲 一動則輒易人,易人可長生。若御一女.陰氣既微,為益亦少。義陽道法火,陰道法水,水能制火;陰亦消陽。久用不止陰氣吸陽,陽則轉損,所得不補所失。但能 御十二女子而復不洩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二女而不洩者,年萬歲。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數交而時一洩,精氣隨長,不能使人 虛損。若數交接則瀉精,精不得長益,則行精盡矣。在家所以數數交接者,一動不瀉則贏,得一瀉之精減,即不能數交接但一月輒再瀉精,精氣亦自然生長。但遲微 不能速起,不如數交接不瀉之速也「這段文字的開頭,介紹了防止早瀉的性交方法。並將氣功理論應用於防止洩精上,接下來,便似乎有些淫穢了。這段文字是受世 人爭議很大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允分反應了道教中存有縱慾淫亂的糟粕思想,也有的說御九十三女而不洩.反應出我國古人在房事養生學的巨大成就。
   
我 國古代是一個多妻制社會,以上的論述在當時的社會還是適宜而正確的。古代養生學強調人的元氣是有限的,而慾望卻是無限的,這種矛盾正是造成人早衰的原因。 尤其是房室中的縱慾無度,更是加快人體生理機能的衰退。上面的御女術,卻是在不用器具的情況下,適於古代多妻制社會房室中應用的—一劑良方。其實如果古羅 馬帝國如果有這一良方,也就不用在大澡堂裡玩身上涂奶與蜂蜜的性遊戲了,當蒙古人人侵時,古羅馬的女人也就不會在蒙古人的強暴中才體驗到性愛的甜蜜了。
   
在 現代文明社會中,這段文字受譴責是應該的。不過其中寶精不洩的方法卻值得借鑑。交而不洩,其實也就是使身體達到一種欲滿而不縱的境界。這就好比弓拉滿而不 放箭一樣,這樣即可達到緩解性慾望的進一步爆發,同時也可使身體保持一種生機勃勃。不過不能去效仿古人的「御九十三女而不洩」,因為道家言論往往有誇大的 成份,因為道家思想的祖師爺老莊便已養成這種習慣,這在文學上人們稱之為文學天賦,是文學的一種表現手法。以其思想創建的道教,言辭誇張一下自然也就很正 常了。
   
在炎熱的夏天,節制房事對養生很重要。但強迫、壓抑自己的慾望卻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故此,我在此引用一些古人寶精的方法,以便人們能達到順應四時而養生的目的,不過其中不健康的、不適宜現代社會的東西可不要效仿。

來源:唐漢中醫藥網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漢導引強身功(報載錄一)

漢導引強身功(報載錄一)        
  張志通大師口述
托天抱月練哼哈〈一〉    開胯暢脈  張指吸提
       若沒有經過訓練,日常呼吸是一種胸呼吸,道家稱之為外呼吸。
       另有一種,則是經過訓練,行腹式呼吸,這種呼吸又叫深呼吸,是一種內呼吸。
       外呼吸來自肋骨和胸骨活動,內呼吸則源自橫膈膜縮收,兩者有相當顯著差異。外呼吸短促,內呼吸綿長,兩者相較,當然以內呼吸為佳,對身體好處最大。
       導引強身功的第二式「托天抱月」,就是一種內呼吸,它藉著手臂的起落,配合哼哈之氣,是一種強壯自己的內臟呼吸。
       哼是吸氣,哈是吐氣。看動作:
       雙腳外開,成一字步〈即一百八十度〉,這種站法,辛苦,不過經訓練,可站得極穩。雙手則托於小腹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右拇指合成十字形。
       雙足站一字步,有作用嗎?有,這與打坐盤腿,道理一樣。張志通說,打坐盤腿,為的開胯,雙足一字步,也為開胯。
開胯什麼用意?當胯一開,督脈順暢,可以感覺氣緩緩循著督脈上行。所謂督脈,就是從尾閭骨附近的「長強穴」,直上腰椎、脊椎,再繞向後腦、頭頂,直至上顎「齦交穴」……。因此,站一字步,尾閭骨上方先有感覺,有股氣緩緩蠕動,有興趣不妨站一字步試試。
接著,行第二動作。這動作,雙手左右張開,直張至頭頂。同時十指張開,讓末梢神經舒暢。當雙手左右張開之際,鼻子發出哼聲,邊吸氣,體內的氣則由小腹,順臍眼,提至雙乳中間。
雙乳中間,原是任脈要穴,名為「膻中」,是道家養生大穴。
吸氣時,發出哼的鼻音,有如漲潮的浪濤,發出的聲音是一波接一波,有震動式的顫音。
請注意,氣提起,便需落回原位。下文再談「哈」氣,若不曾練過,請暫且勿練,下文再敘說如何「哈」回原位。
托天抱月練哼哈〈二〉    舒懷解勞  內息療身
  「托天抱月」這招式,是藉著動作,行內呼吸,因此它又叫「橐籥」,也就是風箱的意思。橐是風箱外匣,籥是風箱內管,說橐籥,意思無非,做這動作,像鼓動風箱一樣,體內產生氣流,內臟受鼓盪,而行內呼吸。這時有礙人體的碳酸氣跟著排出,吸入新鮮氧氣。
       托天抱月分解動作如下:
       一、腳下一字步,雙手托小腹前。
       二、雙手左右張開,張至頭頂,同時鼻吸氣,發生「哼…哼…哼…」的顫音,氣由小腹提至膻中穴。
三、雙手放下,自然貼小腹前,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在放下雙手之際,嘴微張,將氣呼出。而體內也要配合,嘴發出「哈…哈…哈…」的顫音,邊將即才提至膻中的氣,哈回小腹。
這哼哈之氣,不僅哼時像漲潮的浪濤,哈時也像退潮的波浪,一波波,發出震動的顫音,所以哼哈兩種聲響,都不是單純的哼哈,而是「哼…哼…哼…哼…」;「哈…哈…哈…哈…」。哼,發自鼻,是吸氣,哈發自嘴,是吐氣。
哼哈之氣,可舒解胸腹之間的鬱氣,使胸懷舒展,而哼哈的動作,也有消除疲勞作用。疲勞時打哈欠,精神可舒爽些,這打哈欠伸懶腰的動作,跟「托天抱月」的手臂上下,不是很相似嗎?當然它的效果不能跟「托天抱月」比擬,看這「托天抱月」姿態和動作,不但疏通任督,也有內呼吸之功,同時十指開展,利於末梢神經。別小看十指,它手上有人體六條經絡呢!
七十二歲的陳孟博,因左乳傍開一寸撞傷,遇氣候轉變,常胸悶不適,學外丹功一個月後,疼痛轉至左手,常又熱又酸又痛,他問老師張志通,為什麼如此?張志通把他帶到一個銅人前,指著銅人,問:你是不是在乳傍開一寸受過傷?如今手疼痛,是一個好反應,陳孟博對老師佩服至極,繼續勤練,兩個半月後,疼痛全消,再無其他毛病。
乳傍一寸,原是心包經的穴位「天池」穴,心包經自乳傍,延伸至手臂,終於中指「中衝」穴,總計九個穴,練功後瘀血散開,轉至同經絡疼痛,再消失,是很自然的。
大雁回首左式    練眼凝神  氣通經絡
       通俗小說中,有羅成其人,史家推論,羅成極可能指的唐初大將羅士信。這位羅將軍,一身虎膽,曾先後為李密、王世充、李世民所用。一次替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守危城,連續八晝夜未闔眼,不幸敵人趁大雪攻入,廿餘歲的羅將軍負重創,敵方愛他驍勇,勸降,羅怒罵,對方惱羞將羅綁樹上,趁他動彈不得,令神箭手射殺,一箭取他左耳,嗖的一聲,眼看將中,卻耳傍一偏,落空;二箭取右耳,也在右後方一偏;三箭射小腹,也偏了。最後所有弓箭手,亂箭齊發,才將之射死。
       既是神射手,為何連發三箭不中?有一說,羅眼睛厲害,用眼捩箭。捩,即轉移,就是他以超能力眼神,使箭飛身而過。
    另一說,羅將軍眼懾人,神射手拉弓霎那,被他眼神所懾,一個心虛,才有差池。這一說似乎言之有理。
       懾人的眼神,往往是道家或武術家所追求的。
       導引強身功第二式「大雁回首」,不只是身體的鍛鍊,也是眼神訓練。
       注意動作:
一、腳下一字步,雙臂平舉,掌心向下。
二、腕一沈,由掌心向下轉成立掌,十指張開。
三、頸左轉,眼視在手中指五秒鐘。
       腳下一字步可以開胯,通督脈;再加手平舉,除加強胯的開展,肩、肘也自然鬆開。這動作等於全身經絡運動。
       要提醒的是,舉臂、立掌,都要放鬆,十指也要張開,末梢神經才能疏通,不受阻撓。
       眼視中指,除練眼神,還能使心神相交,因中指有一穴位,名「中衝」,屬心包經,當手臂平舉,手上六條陰陽經絡都受影響,眼視中衝,注意力集中心包經絡,數五下,五秒時間,氣由中衝直通同經絡的天池穴,在它內部,即是心臟。
大雁回首右式      顧盼雙指,裨益腰脊
雁,是游禽類,常隨氣候遷徙,秋後南飛,春來北返,也屬候鳥。它的最大特色是,飛行行列整齊,有若軍隊行軍,隊形不是呈一字形,就是呈人字形。
飛翔時,雁常留意同伴會不會落伍?故有回首之舉。「大雁回首」這個動作,與雁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手臂平舉,像雁在展翅;轉頭注視中指,又像雁的回首顧盼。
上文介紹招式,共分三動。一動腳下一字步,臂平舉,掌心向下,二動立掌,三動眼視左中指五秒(心數五下)。
以上大雁回首左式,凡事講究對稱,方不偏頗。做完左式,再做右式,才是完整。所以做完左式後(前三動),必須再做右式(第四動)。動作如下:身體不動,頸向右轉眼看右中指五秒鐘。
從前的弓箭手,為了射箭精準,必先練眼力,最普遍做法是:點燃一隻香,注視燃燒的香頭,繼之用箭將火紅的香頭射去,也曾經有一神射手,為了練就眼力,當妻子織布時,便去仰躺地面,注視梭子的穿梭,以訓練目力的精準。
試著做「大雁回首」動作,可以體驗到,雙臂平舉,有助於胸膛開展,同時手上六條陰陽經舒開,直接有助肺經、大腸經、心經、小腸經、心包經、三焦經,再加腳上一字步,對腰柱、脊柱(包括中樞神經)都有實質的益處。至於上軀幹的臟腑,如心、肝、脾、肺、胃、膽等等,都能蒙受其利。
別小看這招式,張志通表示,不管老中青三代,只要持之有恆演練,自然由頭到腳經脈舒暢,老人肌肉因而生彈力,中年人從而有活力,青少年的筋骨肌肉也得以更加壯健。
迎風走冰左式     抱臍壓腹 導氣流行
自幼小兒麻痺,在政大研究所就讀的某小姐,聽說外丹功有益身心,遂姑且一試,當天就先天氣發動,他返家喜孜孜告訴父親,表示自己做了某動作,已發動先天氣。父親直說不相信,先天氣那來如此之快?小姐無奈,只好逕往浴室洗澡,隔不多時忽聽父親大喊救命,小姐急披毛巾出來一探,原來做父親的先是不信,繼而一想女兒不會撒謊,遂半信半疑,照女兒所敘練將起來,不料先天氣竟真來了,抖動不休,這本是大喜,但他初次經歷,緊張之下,大喊救命。這是一則真人實事,可見只要肯嘗試,先天氣不難發揮。這位患小兒麻痺小姐,原本因為肌肉萎縮,走路一瘸一瘸,勤練之下,居然不瘸了。
先天氣來時,有麻脹感,也有如電波轉動,各人狀況不同,卻可清楚感覺到。別怕,繼續抖動,若要停,意志力控制,隨時可停。筆者初次練,十五分鐘停下,雙掌有圓形電波,繞著手心勞宮穴迴轉,感覺太美妙了。
進入正題,談導引強身功第四式:迎風走冰。
在華北,冬天,蒙古地區襲來凜冽寒流,天寒地凍,河水成冰,行人走冰河,心理上臨深淵履薄冰,戰兢惶恐,行動上便出現低頭俯身、雙手置袖子裏瑟縮形貌,這種驚惶畏冷,身形瑟瑟的外向,正是迎風走冰的動作特點。
       以下,迎風走冰左式動作:
一、立正,雙手抱肚臍(如手置袖子裏),左手心貼臍眼,右手心覆在手背上。
二、左腳原位,右腳踩出半步,身子前傾廿五度,鼻尖對肚臍眼,吸氣,鼻子發哼聲。此時右足掌全部貼地,左腳跟微抬起,重量傾前方。
做第二動作,氣自然從小腹竄向後方,貼著脊背。可知氣的走向由下(小腹)而上(脊背),由前而後。當時也需要「哈」回小腹,下文再續。有讀者來電,鼻發出哼聲,似不能吸氣。這哼聲表面似鼻子所發,其實內外合一所致,它由小腹提起,哼聲自然由內而外,藉鼻子發出。讀者有疑惑,可逕赴各處外丹功教練場即可化解。
迎風走冰右式    氣行三路 清神活血
五月初,嘉義地區,有千人參與外丹功盛會,筆者躬逢其盛,目睹一件奇事。一位年輕人在台上示範外丹功預備式,當他發動先天氣約五分鐘後,台下,與他面對面,距三尺之遙的老太太,突控制不住,站起抖動。老太太身形瘦小,已八四高齡。年輕人的磁波影響她,老太太是雙膝痲辣,隨急氣循雙膝而上,過腿、過腰、過胸、過脖子,至頂上。老太太嚇壞了,她練外丹功三年,從不曾遇到。當下我趨前探視,老太太用下港腔調,抖聲說:「脖子痠、頭昏,要我問一旁的志通大師:「有沒有藥給我吃?」老太太並要我按她上腹,原來氣暢通後,老太太上腹的肉顫跳不休,這純樸老太太不知可貴,以為出了毛病,志通大師要我告訴她:「不要怕,不必吃藥,馬上就好了。」果然不到十分鐘老太太正常了。
在老太太是奇遇,在外丹功卻不奇。先天氣發動,每個人都是磁場。小者,獨善其身,大者,兼善他人。有經驗的喜歡集體演練,吸收氣強的磁波,功力會長進很快。老太太就是吸收了對方磁波之故。繼續解說未完成的「迎風走冰」,上文在吸氣「哼」聲中氣竄背脊。如何讓他後而前,上而下「哈」回小腹?看:腳回收,吐氣,「哈…哈」聲自體內藉微張的嘴緩緩呼出,雙手自然下垂。
以上是「迎風走冰左式」,右式同,再複習:
一、立正,雙手抱臍前。
二、左腳踩前半步,身前傾廿五度,鼻尖對臍前,雙手壓小腹,吸氣,鼻發「哼…哼」,左足掌全貼地面,後腳跟微抬,重心傾前方。
三、腳回收,嘴微張,發「哈…哈…」雙手放下,身中正,氣歸小腹。
身前傾,後腦勺的風府穴〈道家稱玉枕〉,正對頭頂百會穴。身前傾回歸中正,是督脈系統上的頸椎運動,等於延腦與大腦的腦波運動,可使神智清明,有益失眠症。
哼哈之氣又震盪衝脈。這奇脈,其行三路,其中一路自小腹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舌,亨哈之氣,可震動這一段。又因氣循督〈貼脊背〉任〈下小腹〉上下,自然暢行氣血。
轉載自78年5月中央日報連載專欄  作者:荻宜

至陰穴踏地

至陰穴踏地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之終點,在足小趾甲外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從頭至足,沿途經三十二要穴,故本穴主治神經性頭痛、腦溢血、足關節炎、難產、汗水不出、煩心、足下熱、風寒頭痛、小便不利等症,其支者兼治五臟六腑諸虛下降。
                           手捧小腹呼吸
       小腹正關元穴位置,捧者,兜住關元穴(不可用力),使穴中陰陽二炁相激盪,鬆開通路,令督脈之元陽,任脈之元陰,由關元上轉下達也,故捧非按、壓之謂。又使不聳肩,俾腹隔膜因呼吸凸凹腹部而利內臟運動也。至於呼吸之功,另詳精氣功「腹吸停息功」。    -
                                          吸氣須微仰頭
       此黃庭經「前仰後卑,順而折之」之謂也,其功乃在開閉頸後平肩第一脊椎上方督脈之大椎穴(又名百勞穴,為手足三陽脈、督脈之會合穴),使吸收後天氣,培養先天炁之真炁,暢行於頭腹之間,令頭與足交,心與腎交而癒急性熱病、高血壓、肺結核、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尿毒、項僵、肺脹、脇痛、咳嗽、五勞七傷、虛汗、肺氣腫、寒熱、氣喘諸症,故可使胸腹內臟、頭部神經、四肢血氣健康也。
外丹功理論浩瀚如海,如想要研究它的精髓,窮其一生之精力,仍難窺其全貌,真可謂是博大精深。如有心努力探究,並持之以恆,那一生將可受益無窮,身體常保健康。
       張大師於八十五年歸真,外丹功的志業,則由當年隨侍大師身邊優秀的弟子,延續下來繼續推展。
有相當多的資深師兄、姊,先天炁打不上來,因而對外丹功失望,轉而練別的運動,放掉了外丹功的練習,非常可惜!
       為挽回外丹功漸漸沒落的頹勢,師兄、姊,用心良苦研究推廣傳承的對策,就在大師的著作裡,編輯報載錄成冊,對於大師針對功架的講解非常的細膩一再強調練鬆、柔、綿,非常有幫助。能讓練功者的得到鬆的練習。
    並獲得非常好的效果,只要功架正確,勤加練習,先天炁很容易上來,漢導引是外丹功的暖身運動,外丹功十二式、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