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從腎虛肝鬱探討抑鬱症的治療

從腎虛肝鬱探討抑鬱症的治療
憂鬱症是指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並伴有興趣降低、主動性降低等精神運動性遲滯為主要表現的一類心境障礙綜合症。其發病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逐年增高,同時可伴隨心腦血管、腫瘤等疾病,繼發性抑鬱症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因此,治療因素非常重要,若治療不及時、不適當或不充分,極易導致慢性化。筆者通過臨床觀察認為,抑鬱症從腎虛肝鬱論治效果較好,現分析如下。
1 .病因為情志不暢,氣機鬱滯
西醫學認為,憂鬱症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表現為哭泣、悲傷、失望,動力缺乏,思維障礙,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食欲減退,體重明顯減輕等一系列症狀。西醫學的神經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綜合症等可歸結於此病。漢醫將本病歸屬于鬱病的範疇,認為是由於情志不暢、肝氣不舒、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類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情憂鬱、情緒不寧、脅肋脹痛、易怒善哭、失眠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等各種症狀。漢醫之郁又有郁病與鬱證之分。鬱病是對由於情志不暢、氣機鬱滯而引起的疾病的總稱,包括了漢醫的郁證、失眠、健忘、臟躁等病種中的某些類型。據其臨床表現,現代中醫界認為它與漢醫古籍中的百合病臟躁梅核氣等情志疾病相類似,將其命名為鬱證。元·王安道在《醫經溯洄集·五鬱論》中曰:“犯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鬱者,滯而不通之義。《丹溪心法·六鬱》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可見,情志波動,失其常度,則氣機鬱滯,氣鬱日久不愈,由氣及血,變化多端,可以引起多種症狀,故有六鬱之說。結合現代的觀點我們認為,常見的負性社會生活事件如居喪、 離婚、婚姻不和諧、失業、嚴重軀體疾病等對於抑鬱症的發病起到誘因作用。另外,創傷、無助感、遺傳、個性特徵、社會階層等因素都可促進抑鬱障礙的發病。總之,抑鬱障礙病人普遍地對生活經歷產生扭曲的體驗,加之消極否定性的自我評價及悲觀和無助,從而引起行為和情緒上的症狀。雖然抑鬱症發病原因比較複雜,但與中醫認為情志不暢引起氣機鬱滯密切相關。
2 .病位主要在肝、腎、心,與脾有關
在抑鬱症患者中,或為素體腎精不足者,長期憂慮不解,或經驚嚇恐懼,致使腎精受損;或它髒病變日久,久病及腎,導致腎精虧虛。腎主骨生髓,上充於腦,腎精虧虛則腦神失養。此外,長期鬱怒不暢,則肝失條達,氣失疏泄,導致肝氣鬱結;或情志不遂,肝鬱抑脾,耗傷心氣,營血漸耗。心失所養,神失所藏,則憂鬱傷神,導致心神不安,脾失健運。可見,抑鬱症的發病與肝、腎、心有直接關係,同時也能影響脾。
3 .病機主要為腎虛肝鬱
正常情況下,如五臟功能正常,化生氣血充足,則心神得養,腦神得充,氣血陰陽調和,自然情志調達。鬱證的發生是由於情志所傷、肝氣鬱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鬱怒不暢,使肝失條達,氣失疏泄,而致肝氣鬱結。肝氣鬱結患者疏泄功能失常,經脈氣機不暢,可見鬱悶煩躁、胸脅脹痛、脘悶噯氣、月經不調等症狀。
素體腎精虧虛的患者,若虛損及陽,機體失于溫煦,則見手足不溫、少氣乏力,甚至陽痿遺精、帶下清稀、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若虛損及陰,則見失眠多夢、易煩易驚、自罪自責、顴紅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若腦神失養,則出現情緒低情志不遂、心神失養的患者,若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可出現情緒低落、眩暈耳鳴、失眠健忘等證;若心陰不足,虛熱擾神,則可出現多愁善感、心悸不安、心煩不寐等症狀。正如《靈樞·口問》篇中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久鬱傷脾,飲食減少,生化乏源,則氣血不足,心脾兩虛,鬱久化火易傷陰血,累及于腎,陰虛火旺,由此發展可成種種虛損之候。
4. 病性為本虛標實 如上所述,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腎虛肝鬱,心神失養。肝腎同源,若腎精虧虛,水不涵木,則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產生氣滯、痰瘀等實邪,從而因虛致實;肝氣鬱結,抑鬱日久,久病及腎,導致腎精不足,又會因實致虛,而氣滯、痰濕、血瘀等實邪又遷延難祛。所以二者的最終病機都是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抑鬱症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與煩躁易怒,故本病實為本虛標實之證,腎精虧虛為本,肝氣鬱結為標。
5. 治療宜益腎調氣、解鬱安神 郁證初起,總屬情志所傷,氣分鬱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指出:“木郁達之。《證治匯補·鬱證》提出:“鬱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醫方論·越鞠丸》中亦說:“凡鬱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鬱於何有?”因此,疏通氣機為鬱證總的治則。綜上,我們認為抑鬱症病位主要在肝、腎、心,多為腎虛肝鬱型,故治療時應益腎調氣、解鬱安神。常用方藥:五味 子、郁金、合歡皮、柴胡、梔子、白芍、甘草。方中重用五味子為君。五味子味酸,性溫,具有補腎澀精、收斂止泄、寧心安神之功效。如《醫學入門》中五味子膏,單用本品治夢遺虛脫。《本草備要》曰: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備,酸鹹為多,故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益氣生津,補虛明目,強陰澀精,退熱斂汗,具有益腎添精作用。其功效正合本病之病機,故以之為君。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對神經系統具有調節作用,具有改善呼吸系統機能、抗氧化與延緩衰老的作用。郁金具有清心開竅、行氣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合歡皮安神解鬱。柴胡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有鎮靜、鎮痛、降低血清膽固醇、降轉氨酶等保護肝臟作用。梔子具有除煩解鬱、涼血活血的功效。郁金、合歡皮、柴胡和梔子4藥合用,具有行氣解鬱、清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共為臣藥。白芍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有鎮靜、鎮痛、抗驚厥等作用,作為佐藥可助君、臣藥發揮功效。甘草調和諸藥。縱觀全方,具有補腎調氣、解鬱安神之功效,使腎精得固,肝氣條達,心神得安,邪無藏身之處,抑鬱可除。此外,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抑鬱症十分重要,即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郁病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總之,抑鬱症患者多以情緒低落、悲觀失望與煩躁易怒並見為主要臨床表現,其辨證分型以腎虛肝鬱型為多,我們以益腎調氣、解鬱安神法進行治療恰合病機,故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脾胃好壞,看三處 臉色黃、嘴邊黑、鼻尖暗,說明脾虛 中醫學系教授 王鴻謨說  黃皮膚是東方人的重要特徵。不過,黃色有正常的黃,也有病理的黃。正常的黃色應當是明亮、潤澤、含蓄的,並且有紅色摻雜其間。如果黃色太過、黃色不及、黃色一色獨顯,或者與青黑等顏色一起顯現,那就是病色。漢醫認為,出現了病色的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負責運化水穀,人吃飯喝水以後,就是通過脾胃消化吸收裡面的精華,轉變為氣血,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體就不能實現這種轉化,人吃進去的飯、喝進去的水,不能正常運化,無法供給五臟六腑營養,於是血液減少了,其結果就是臉色變白變黃。
脾胃出了毛病,症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納呆的意思就是不想吃飯,也吃不多、吃不香,這是脾胃功能減退最明顯的特徵;腹脹的特點是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腹瀉就是拉肚子,如果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在一起叫做便溏。如果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就該懷疑自己的脾胃是不是出了問題,儘快就醫。
臉色發黃還分好幾種。一個人脾虛了,面色淡黃,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這種表現一般源於兩種情況,一是既有脾虛又有濕邪,二是體內有寄生蟲。比起萎黃和黃胖,黃疸要嚴重得多。黃疸屬於一色獨顯,又是病色太過,病人往往臉黃、身體黃、尿黃,連白眼珠都是黃的。很多肝病病人都會出現黃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臉色發黃,且不太明亮,不太潤澤,基本就能判斷這個人脾虛。這時候還應該看兩個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別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圍一圈黃白無毛的部位,大約1毫米寬。漢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顯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如果唇四白的顏色特別乾黃,說明脾胃功能衰退嚴重;如唇四白髮黑髮青了,這個人就有生命危險了。
脾虛的病人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況能提示病情的發展。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病重的時候,比如有的人臉上發青發黑了,一點光澤都沒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以就有救,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現在臉上,比如由黑轉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了,病情出現了轉機。
脾胃一生都在辛辛苦苦為我們工作,輸送營養,生化氣血,所以飲食應當適量,多吃易於消化的食物,不暴飲暴食、忽冷忽熱,不偏食,注意調整情緒,這些都是保養脾胃的要訣。
出現脾虛,就要調養和治療。古人發明了很多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對於脾虛的人來說很適合,老年人更應該家中常備。另外,把麵粉炒熟了沖水喝也有健脾的作用。治療氣虛的四君子湯,也能用來健脾益氣,用黨參或人參10—15克、炒白術10克、茯苓30克、甘草3—5克,熬在一起,補益脾胃的效果很好,且藥性平和。
健脾胃可補山藥粥
要健脾胃,請問都有哪些食物或者藥物可以健脾胃?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國瑋:漢醫認為人體的消化吸收是由脾胃來完成的,胃管接受食物,脾管消化食物。如果不想吃飯,說明是胃出了問題;如果吃了東西不消化,那是脾有問題。而人的體力好壞主要是靠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做基礎的,補脾、健脾、養胃的食物皆可增加體力。健脾養胃的食物比較多,如山藥、蓮子、蓮藕、馬鈴薯、紅薯、粳米、糯米、穀物、扁豆、豇豆、香菇、蜂蜜、薏苡仁、大棗、板栗及豬瘦肉、牛肉、雞肉、兔肉、豬肚、牛肚、羊肚、桂魚、泥鰍、牛奶、豆製品等。在食療上,建議您可選擇山藥粥、蓮子粥、紅棗粥、紅薯粥等。另外,補益脾胃的中草藥有人參、茯苓、黃芪、白術、甘草等,與食物配製成藥膳則效果更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