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意守關元

意守關元
       關元穴亦名氣海,居臍下三身寸處,即脊柱十七椎下,離中旁開二寸處,俗以為下丹田(胞中),實則處丹田下一寸三分。為足三陰任脈之匯合點,以其會陰長陽,能治腸炎、腰痛、糖尿病、夜尿症、卵巢炎、瀉吐、風勞、痢泄、虛脹、小便難、婦女病等症,道家認為:「人體之呼吸入繫乎此,陰陽開闔存乎此,無火能令百體溫,無水能使臟腑潤」,「人生精氣神合一之定胎,由此而始」,故黃庭經解身形諸神,首曰:「上有黃庭下關元」。只要此穴一線氣機不絕,則人之生機不滅。如此穴元陽不下,元陰不上,二炁不能交關,即為散氣(此際常人口不能言,手足不能動,獨心中痛苦頃刻千年,每見練筋骨外壯工夫者,頻死,以齒嚙指,肉碎骨露,或以指抓床板,指甲盡破者皆緣此也。)人必瞳孔放大,抽拔肺部,上氣不接下氣,氣盡而亡,故道家每以炁功強化此機構,滋養其功能而怯病死之苦
總脈法
       練功之前必先調順呼吸,穩定心情,設此心純靜,便是心無所累,道家所謂「虛無」者,乃言心體之光明忘己,了無一絲私慾雜念存在,而儒家所謂「明心見性」之工夫亦在於此,故修丹者,惟如此,然後方能使任、督、衝、帶四脈氣機暢通,氣息直養,漸入功式。古人稱此為總脈法,所示動靜省察,虛明其心之法甚多,茲擇二種,各四十八字,以為功前持誦,式中計數之用。(一字示一數,末字示二數,恰當四十九數)。練外丹功要做到鬆靜
      外丹功是古代道家修身養性的功夫,自古以來它從不對外公開傳授,只是父子或師徒相傳而以。經過張志通大師數十年苦練而成,於民國六十六年在台正式對外公開傳授,而且獲得政府支持,以全民運動模式在全國大力推廣,全盛時期練功人口達到百萬人之譜,並傳至東南亞各國及世界各地。
       外丹功是透過修煉讓先天氣發動,而使全身經絡氣脈暢通,達到身體健康。外丹功可以說易學難精,煉功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鬆與靜。任何煉氣的功法,在煉功的時候都必須符合這一基本原則。它貫穿在丹功修煉的不同階段和層次,煉功中要特別注意學習和體會。一般而言,在煉功過程中鬆、靜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真正領悟到和要做到,並非容易的事,必須要下一番相當功夫。
       鬆是指整個身體和精神的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身體的放鬆主要是指把肌肉、肌腱、韌帶、關節乃至內臟等都要放鬆,使相抗衡的肌肉、肌腱處於相對穩定、鬆弛狀態。精神的放鬆主要是指解除情緒上的緊張煩躁,使心理處於平和狀態。人生活在繁雜的社會中,尤其目前所處工商發達,生活腳步緊張的環境,這些種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身體和精神常常處於緊繃狀態,使得身體機能難以正常發揮,甚而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包括精神官能症等,常常覺得全身都是病,到醫院檢查卻說一切都正常,這些都是不夠放鬆產生的症狀。        
       所以,修煉外丹功時就是要放鬆身心,而放鬆首先要從消除精神緊張狀態著手,人只要一緊張就會全身肌肉緊繃、筋骨僵硬,這樣先天氣是無法發動的。必須先使精神盡量放鬆,那肌肉筋骨就跟著放鬆,只有讓精神不緊張才能做到身體的真正放鬆,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察覺,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做適當的調整。放鬆的做法,要求盡量雙肩下沉,把日常生活,世事勞碌、人生不如意之事暫時擱在一邊,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更有利於身體內氣血的流暢。
       當然所謂身體放鬆,並不是鬆弛、鬆懈或鬆散無力,很多丹功同道,誤解鬆的原義,在煉功的過程中,功架姿勢變得散漫無力,以致出現鬆鬆垮垮、鬆懈無力的狀態。這裡所說的放鬆,不是軟弱無力的。張大師一再強調煉丹功就是在練脊椎,是需要保持頭、脊椎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像當兵基本教練立正姿勢,變得硬梆梆的,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煉功過程的鬆,應該是鬆而不懈,緊而不僵,使身體、呼吸、意念輕鬆舒適毫無緊張之感。每一種功法對姿勢都有一定要求,要保持某一姿勢必須有一定肌肉群處於緊張狀態,這和煉功要求放鬆似乎有一點矛盾。其實,這時的肌肉緊張是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將矛盾統一起來。在煉功初期,由於要求有一定的意念活動來排除雜念,這種狀態與精神的放鬆也要統一起來,在開始練習時不容易做到,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做到鬆中有緊、緊而不僵。
      
所謂靜是指丹功修煉過程中,思想和情緒要平穩,必須屏除一切雜念,保持輕鬆舒適的安寧狀態。煉功過程中「靜」程度的深淺,反映著煉功的狀態,也直接關係到煉功效果。鬆與靜是同時要求並互相促進的,放鬆可以幫助入靜,入靜可以進一步放鬆。當然,入靜和放鬆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只有精神和肌肉最大限度的放鬆,才會為精神的寧靜創造有利的條件,否則精神或形體的緊張會使人很難入靜。反之,當煉功者真正達到意識專一而不雜時,形體姿態自然而然就會變得端正而放鬆。古人所說的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就是這個意思。
      
外界常將外丹功歸類為動功,因為它是透過肢體動作的一種功法,其實不然,外丹功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乃依生理組織原理,循運動自然法則,由靜生動,動中取靜,使動靜合一。是從煉功的過程,慢慢地靜到不用想動作,舉手投足都舒適平穩的狀態。而在每一式要完成之前都有靜待先天氣的動作,也就是靜靜的等待先天氣的發動,此時進入輕鬆舒適「靜」的煉功狀態,煉功者已達到形氣合一的狀態。
       張大師在外丹功諸要領中,提綱摯領的是鬆柔與虛靜四字,所謂鬆柔是指身體方面,因為外丹功主要目的在練氣血運行,故煉功時全身盡量放鬆,柔綿,切勿使力,唯有不使力全身經絡、氣脈始可暢通無阻,運行自如。而虛靜是指精神心理層面,煉功一開始心理首應屏除雜念,拋開一切,最好能做到忘我境界。外丹功煉功者必須做到心靜念止,就如同古代丹道養生家所言「身如枯木,心如死灰,一念不起,先天氣自來」靜靜等待先天氣來臨。
       鬆靜主要針對煉功過程而言,就廣義的鬆靜而言,即生活中時時也要注意鬆靜,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處處都注意鬆靜,那不就是等於時時刻刻都在煉功狀態。這樣對煉功效果及功境的提升才有幫助,才能鞏固和擴大煉功效果,並成為更高丹功境界的基礎。
                                                                                                                     筆者  陳勁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