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張志通大師外丹功延年奧祕-由變化氣質改變心性入手【摘自82年10月號常春月刊】

張志通大師外丹功延年奧祕-由變化氣質改變心性入手【摘自8210月號常春月刊】
近年來, 國人習養生術風氣日盛, 然而無論所學為何種功法 總以「練心」為第一要務 。許多人浸淫在某項養生功法以後 ,往往會在自身七情六欲沉浮中 漸失心性, 極易在「修練」的過程中存偏領邪, 以致落入歧途。
     練功首重實是求是
在國內外推展外丹功近十五年的張志通大師, 對此感慨尤深 去年剛剛做完腫瘤切除及放 、化療手術的張大師 ,在經過短暫調養及全省各地弟子們輪流照顧之下, 最近又展開忙碌的南北巡迴教學行程。 他對時下某些號稱能「包百病」的台、 港及大陸氣功人士 將練功過程中所出現的某些偶發或自發的氣動現象, 別有用心的加以凸顯及渲染的做法, 相當不以為然。
大師表示, 他在台推展外丹功多年, 弟子在練功中所出現的種種功境 以及諸多陳年宿疾, 霍然而的例子俯拾皆是, 但就整個外內丹功體係而論, 這些驗效僅止於初級皮毛階段而已, 雖然如此, 習功者仍可達到養生保建目的, 若已經能發動「先天氣」 有意更上層樓的學員 唯有從「變化氣質 徹底改變心性」入手, 以培養定靜功夫, 方能靜極生動而自開悟 ,在功夫及心理上才有精進的空間。
因此, 大師認為習丹道之士, 應有實是求是的心理, 時時存領無私念, 在動心忍性之間做功夫 自然能達到不自滿、 不自傲以至不為人所的境地。 所以, 雖然有不少醫學研究機構已提出外丹功的確可改善慢性病的科學依據, 可是張大師仍然強調, 外丹功的價值不在「治百病」, 而是在養生保建上「治未病」的作用。
           克服文明病新藥方
在大師閉門療養期間, 台北市外內丹功學會副理事長黃 國展的 夫人 黃 太太, 在排班照料張大師飲食起居中, 便親眼見到他原本受放 化療照射而光禿的頭頂, 迅速長出頭髮來。 而同時遭波及受損的眼、 耳等器官也很快地恢復手術前的耳聰目明, 連主治醫生們都盛嘆不已, 認為以年屆七旬之軀, 身體康復如此驚人, 算是相當少見的。
事實上, 從眾多練習外丹功人士中, 也可以找到不少為了身體復健為目標的中風, 或慢性病患者, 其中有許多人在親身獲益以後, 生活中從此離不開外丹功。 也許類似的個案已多到令界感到困惑的地步, 行政院衛生署於今年初委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在全省挑選若干個外丹功社團, 進行一系列的臨床研究, 結果證實練外丹功的人, 可以減少感冒次數, 並可改善情緒低落、 頭痛、 失眠 全身酸痛等身心症, 特別是調查中發現 若干患有心肌塞、 肝、 腎臟及高血壓病變的個案, 其內臟的生化功能的檢驗, 在練功以後均有顯著提高現象。 目前,該批研究人員已極力爭取做細胞免疫學面的深入研究, 期待有進一步的發現
由於外丹功是國內少數幾個被納入科學實證研究的傳統健身活動之一, 加上練習人口眾多, 健身功效易得。 因此, 各地學員莫不希望大師福壽康泰, 以便有幸獲一代丹功宗師親自指導,在功境上有所進 大師為廣開度世梯航 近年來特別將外丹功較具關键修習丹道微言奧義, 做了較淺白的解說, 以便讓外丹功的「療能」由意會進入言傳階段。

外丹功從頭到尾都站姿練功, 為古道家「立禪」的一種, 對中老年人而言, 鍛練腿力是促使生理機能「回春」的基本功。
 張志通大師明指外丹功為「立禪呼吸」法, 即運用道家獨特的「澄心息慮」心法調息, 以「」身中的內氣(或稱真氣)。依據大師的弟子, 台大外 文係 教授鄭恆雄的體會, 以現代科學眼光分析, 所謂的內氣」應是指人體對空氣中的氧氣高度吸收運用
健身功效已獲證實
     在美國指導當地華僑練習外丹功近十年的鄭教授表示, 外丹功預備式的龜息吐納功法為例, 它便是運用口鼻的外呼吸法, 將氧氣帶入體內。 然後再與內臟之氣相結合, 而產生內呼吸的「胎息」狀態, 運用此種內外呼吸方式導入氧氣充塞於胸腹中間, 在內臟會產生類似按摩的反射作用。 此一觀點已獲得國際間大量醫學研究的驗證。
     據了解, 國內某醫學中心的神經內科專家, 已開始著手研究外丹功對人類神經系統的影響。 若先就中醫經絡學說立場看。
立姿練功, 全身重量集中於腰部, 足底為根 正好是手少陰心經的終點。 它的循行路線是經胸入手 所以欲強化心臟機能, 必先多做手部運動開始。
     若按照現代神經生理解剖學的分析, 如以功能區分人體的神經系統, 可分為受意志支配的體系, 如腦神經系統即是。 另一體系則由不隨意神經組成的自律神經系統, 又區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 而在各個系統中間, 是靠著迷走神經的居間協調, 達到功基
足心湧泉穴正好是足少陰的起點, 其循行路徑經由腳底上達背脊至兩腎, 上貫肝膈入肺中, 復由支脈從肺出 流入胸中與心包經相接 可見採站樁練功對人體腎、 肺、 肝及心臟均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站樁的同時, 練習者還要配合手部的運動 例如握拳單翹小指及拇指的抖動, 即有「引氣入經」的作用。 因為雙手內側無名指與小指間窩處能有平衡的作用。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對其所支配的器官會起對等作用 。一組刺激、 另一組抑制, 使機體在調節作用中, 保持微妙的平衡狀態, 頗類似中醫「陰陽調和」的觀點。 由於人體的交感神經 ,還包括了自胸部及腰脊髓發出的內臟傳導神經。 所以練外丹功的時候, 除了舒通全身經絡系統以外, 還可透過這些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 激活各部位內臟的代謝循環, 以達臟腑調和, 保健防病的功效。
     例如, 在演練外丹功預備式時 交感神經使內臟興奮, 並刺激血管收縮, 血壓上升, 但在同時副交感神經也及時發揮制衡心跳速率, 擴張血管以舒解血壓的作用, 並藉以激化全身內分泌腺體 ,以常保心臟強健的生命力, 因此有不少高血壓老病號, 把練外丹功視為重要的「輔助療法」。
               先天氣動顯現自療力
外丹功對於改善頭痛、 失眠等現代文明造成之身心疾症的功效,似乎也使國內外的神經內科及精神科醫師們, 開始嚴肅思索身心症的非藥物療法途徑, 以設法幫助病人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對於一些因工作壓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的人而言, 由於外來事物的不斷刺激, 使交感神經作用力持續旺盛。 長久下來會使副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失去協調的平衡功能, 因而影響人體機能運作, 以致滋生病變。
此外, 外丹功的預備動作, 對人體腎臟及其他內分泌腺體的活化作用也值得正視。 對此, 教授指出, 練功的人對十二經絡、 奇經八脈最好能有所了解, 如能配合現代西方醫學理論予以融會貫通更理想, 就他個人所知, 國內有些西醫也開始對外丹功感到興趣。 就以腎臟來說, 中醫理論所稱的「腎」 實則包含了西醫解剖學上所稱的腎上腺、 以及泌尿系統的腎臟。 而腎上腺是人體促進細胞活化的主要內分泌激素之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 每日站著練外丹功十至二十分鐘, 可以增加人體對氧氣的吸收率, 調節神經及內分泌系統以強化臟腑, 還可以刺激人體全身筋骨關節, 以及四肢末梢神經系統, 並在生理達到穩定平和狀態的基礎下, 進入鎮靜安神的境地。
其次, 凡沉迷於外丹功練習者, 多半曾體驗過所謂「先天氣」發動後, 一波抖動帶來渾身酥麻的美妙滋味, 很多人都是在先天氣開啟以後, 健康狀況才獲得明顯改善的。 張志通大師認為, 丹功的先天氣, 須由定靜功夫入手, 但其關键仍在個人駕馭情緒的能力。 一個流於情緒化的人, 是很難真正靜得下來的。 而大師手創的外丹功, 卻是種追求「真虛」的功法 且是練功者啟發先天氣的根本功法。
老師常告訴
 
我們這些學生說:活著的時候健健康康,走的時候輕輕鬆鬆,不拖累家人也不折磨自己,留一千萬給後代不如留個健康的身體給子孫,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是對人性最好的詮釋,不是你的小孩不愛你,而是你打擾了她們的生活,你生病她們要花額外的時間來照顧,偶而可以一旦長時間誰都受不了。身體是自己的,不是老師的更不是同學的,這個身體要靠自己照顧,你的親友不會陪你終老,這個身體確會陪你到最後,所以要好好照顧他愛護他,每天煉功,五分鐘不嫌少三十分鐘不嫌多。我們都用水管澆過花洗過車,水管一捏水管內的壓力變大流量就變小,水就可以噴很遠,而我們身體內的血管也是如此,血管內因膽固醇等原因造成高血壓,血壓一高血液流量就變少,血液一變少身體新陳代謝率就變差,人就容易生病老化。所以長生從哪裡做起:從放鬆開始。外丹功的精神:鬆。
練外丹功的三個要領 
  就是:正確的觀念、正確的功架、自己勤練
外丹功是道家修練的一種功法,不是氣功
練功是每個動作要確實到位與到味,不要含含糊糊交代不清,就像寫文章一樣,中間段落要分明,囫圇吞棗不知在練甚麼,這叫瞎練! 外丹功每一招每一式都有深意,不能隨隨便便要细细品味,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外丹功之龜息吐納以現代說法為腹式呼吸或是逆呼吸。
                 依解剖學來說吸氣時,氣吸入肺部並配合動作使小腹膨脹,可以使胸腔與腹腔中間有一橫隔膜下降,下降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按摩腹腔內的內臟,二是胸腔擴大了使肺活量增加,肺部內與氧氣交換量也就增加了。
                 真傳、苦修、善舉真理只有一個,法門卻有多種,千萬不要墨守成規,只見樹而不見林
至於所應奉持的練功三要如下:
1
、真傳:張大師歸真後(由師兄姊代師傳藝)。
2、苦修:得真傳後,悟而勤修苦練。
    3善舉 : 將苦修心得化為丹功種子,再次播灑。
四正的功法頭正眼正心正體正
怎麼鬆?
丹功先進們只要求也沒教,光說不練下突破不了僵硬退化的身軀,丹功自然無法進 步。所幸張大師兄在研習中傳授了四正的功法,頭正眼正心正體正。平心鬆體,從鬆四大開始築基,並從新學習初級十二式功架,放棄好高鶩遠追求進階功法的心態,務實的操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