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為什麼站樁?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為什麼站樁?
 什麼是第二心臟現代醫學認為,腳離心臟最遠。因此,腳部血液回到心臟不僅過程長,而且如果沒有足夠的壓力,就很難順暢地流回心臟。因此,離心臟最遠的腳部血液必須憑藉腳部肌肉正常的收縮功能,才能使積存廢棄物的靜脈血經由毛細血管、小靜脈、靜脈流回心臟。可以說,腳部肌肉如同人體第二心臟,其收縮功能的好壞決定著末梢迴圈的狀態。漢醫學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之說,並認為連接人體臟腑的十二個經脈有一半起止於腳,還有60多個穴位在腳上。足底反射學說以中醫經絡學和生物全息反射學為理論依據,認為腳與耳朵一樣,是人體的一個縮影。足底有很多人體內臟器官的反射區,足底反射過程,是通過人體經絡完成的。如果患者臟腑有病,就會在大腦皮質層形成一個病理興奮灶,使興奮衝動傳達到足部反射區,形成另一個興奮灶。也就是說,人體病變可以在足底穴位出現反應,好比雨前風,能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人體健康狀態。
腳有第二心臟之稱,原因何在?
血液從左心室經過大動脈、動脈、小動脈,再流到毛細血管,給細胞組織輸送新鮮空氣和營養成分。而返回時,攜帶二氧化碳從毛細血管經由小靜脈、靜脈、大靜脈回到右心室。血液循環一定是單向輸送的。心臟每一次的跳動可以送出十分之一升的血液。健康的成人平均心率為70/分鐘,等於1分鐘送出7升血。也就是說,只要健康的話,全身的5升血1分鐘內能夠流經心臟。心臟好比是24小時內送出萬升血的水泵。儘管血液得到如此迅猛的輸送,但是由於要送到遍及身體各個角落的毛細血管,所以流回心臟的時候,它的壓力已經變得很小了。輸出的血液流回到心臟憑藉的是靜脈周圍的肌肉的力量。
不過,人體中腳離心臟最遠。因此,從心臟送出去的動脈血把營養物質輸送到腳的各個組織,然後變成靜脈血,攜帶著廢棄物流回到心臟的過程較長,所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腳位於身體的最下端,所以流下去的血要是沒有足夠的壓力就很難順暢地流回心臟。
因此,一旦引起諸如動脈硬化等老化現象的血管障礙,血液就會很難流到腳尖。人上了年紀,腳就容易變得冰冷,功能也會衰退。因血液循環不暢而引起的這類障礙的情況很多。憑藉腳靜脈周圍的肌肉,也就是腳的肌肉正常功能的發揮,積存廢棄物的血液能夠從身體最末端腳尖的毛細血管經由小靜脈、靜脈,最後流回到心臟。為了讓血液從末梢流回到心臟,肌肉必須發揮其作用。這就說明,離心臟最遠的腳部肌肉特別重要。一般人不太注意的小腿肚,專家們稱之為第二心臟。原來小腿肚猶如泵浦,將容易滯留在腰、腿的血液返送心臟。東京都港區的石川洋一醫師30年前發現,手腕部打點滴、輸液較難進入血管的患者,其小腿特別冷。只要按摩一下小腿肚,輸液就會變得容易進入血管了。經反復驗證,石川終於發現小腿肚能影響人體上半身的血液循環。
由於重力的影響,足部靜脈血要返流心臟並非易事。光靠心臟搏動,或伴隨呼吸產生的臟器運動輸送血液明顯力量不足。於是依靠小腿肚和足部肌肉像泵浦一樣舒縮,壓迫血管使血液上行顯得必不可少。石川醫師提倡小腿肚療法,通過按摩小腿肚改善血液循環,認為此法對肢端寒冷症、肩膀酸痛、高血壓等有治療預防作用。小腿肚還和經濟艙綜合征有關。長時間坐在經濟艙的乘客,足部靜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及肺部,嚴重的甚至因此喪命。航空醫學研究中心的三浦靖彥醫學博士分析道:長時間坐在狹窄的地方,小腿肚的泵浦作用減弱是其原因。三浦用超聲波對小腿肚上部的血流進行測試,發現人站立時血流速度為每秒6.3釐米。坐著時急減到每秒4.4釐米。坐姿保持30分鐘後降至每秒3.1釐米。血液在足部靜脈滯留,就容易生成血栓。因此搓揉、按摩跟腱上部及小腿肚,以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成了各航空公司在長途飛行中推出的新服務專案。我想大家已經知道為什麼說腳是第二心臟的原因了。
怎樣保護第二心臟”  常給腳部做按摩,按摩腳穴可調動人體潛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特別是對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和醫學上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按摩腳穴能標本兼治,整體調理,虛者能補,實者能瀉,寒者能溫,熱者能清,積者能散,堅者能軟,損之有餘,補之不足,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疏通經絡,通利關節,扶正祛邪,增強體質。每晚睡前做足浴 現代醫學認為,熱水可擴張足部血管,刺激神經末梢,達到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節組織器官功能、加強新陳代謝的目的。用手指在熱水中按摩湧泉穴和腳部肌肉,可使陽氣內生,增強腳部肌肉活力,也能給全身帶來輕鬆感。方法是: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浸泡雙腳(冬天的水溫應在 4050℃),同時按摩。為保持水溫,可陸續加入適量燙水。泡腳後揩乾雙腳,再用手指按摩三陰交、足三裡和風池穴各20。(力道要由輕而重)
忘記了步行的現代人  人類是動物的一種。不用腳也能走動的動物恐怕很少吧,龐大的大象也好,河馬也好,都是用自己的腳用力踩著地面才能移動自己的身體。屬於哺乳類的一種,也是陸上動物的我們---人類的腳,原本就是為了走路而形成的。因此,持續過著不走路的生活,它的功能就會衰退。但是隨著各樣的交通設施、交通工具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變得非常方便。這是人類的智慧所創造的文化。但是作為動物的人類來說,逐步地被趕進不使用腳的生活裡。都市的工薪族們持續過著每天僅走幾十步的生活。他們上下班換乘公車,在車站換乘的時候利用自動扶梯,在公司則利用電梯。
此外,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在家辦公迅速發展。70年代出差才能解決的事情,現在用傳真和網際網路就能夠處理好。就說購物吧,現在郵購也普及了,只要打個電話坐在家裡就能購物,很少需要到處走動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私人車的普及也是讓我們遠離步行的原因。
步行使大腦更清晰 在人的體內,最需要氧氣的組織莫過於腦細胞。氧氣是由血液輸送的,因此良好的血液循環是使腦細胞活性化有基礎。雖然腳和大腦就人體位置而言離最遠,但通過血管與神經,它們非常緊密地連在一起,是相互影響的器官。
腳的衰老和腦部的衰老是相連的。人們往往認為,只要提高心臟的功能就能夠使血液循環正常。然而,心臟肌肉屬於個人意志不能操縱的不隨意肌。但是,被稱為第二心臟的腳的肌肉是自己的意志可以操縱的隨意肌。因此,為防止衰老,應該通過運動腳、鍛煉腳來幫助改善心臟的功能。為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運動。從促進血液循環的角度來看,最好的運動就是走路,而不是慢跑、跑步等過於激烈的運動。走路時,腳離開地面的時候腳尖會彎曲,這個運動恰如抽水泵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其實,走路的時候,腳的大小有三種變化。雖然只不過是一瞬間,但停在空中的時候最小;只用一隻腳踩地支撐身體的時候最大;腳後跟接觸地面時,或腳後跟完全離開地面,只有腳趾根部落在地面時大小介於兩者之間。
腳的這種大小變化是因為血管周圍的肌肉伸縮運動活躍起來,血液也得到了良好的循環。這與心臟活動一樣,像抽水泵似的伸展或收縮,以促進腳末端的血液循環。徒步旅行的話,步子邁得更大。腳離開地面時腳腕會完全伸展,這就更能促進的血液循環。此外,根據最近的研究,步行能夠促進大腦物質的湧出,從而使大腦的神經細胞活躍起來。
下盤功夫--站樁 人過了四十歲,臀部肌肉會逐漸萎縮、下垂,大腿變瘦,下半身越來越單薄。下半身肌肉一旦衰退,就會出現體力變差、容易疲倦等「症狀」,隨之而來的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痛風、癌症等慢性病。
肌肉約占體重 40 %,其中 70 %以上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如果下半身的肌肉開始衰退,就會出現各種病兆,身體也會開始老化。雙腿,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
下半身的肌肉量占全身 70 %以上,肌肉的周圍遍佈微血管,因此擔負了協助血液循環的重要任務。如果長期忽視下肢肌肉的鍛煉,它們將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退化,導致身體無法維持正確姿勢,開始出現腰痛、疲勞等症狀,更因血液循環變差,引發諸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常見疾病。所以,只要強化腳部與腰部就能防止老化,並且可以預防、改善各種疾病。
一、漢族五千年的智慧—— 【站樁】
站樁對身體健康十分非常重要,但很多人不明白而忽視,應列為每天必做的功課。姿勢不宜蹲的太低,鼻尖、膝尖和大腳趾尖成一直線,站樁時儘量把全身肌肉放鬆,是初學者最重要的課題,當肌肉慢慢放鬆時,把全身重量灌注在湧泉穴(約腳掌前方 1/3 的中心點)。
二、肌屈膝運動—— 【最有效的下半身強健法】
屈膝運動對於佔有全身肌肉百分之七十的腰部、大腿、下肢的肌肉的強化與發達來說是最具效果也是最基本的運動。就讓我們開始吧!做法相當簡單。
1〉兩腳打開比肩稍寬,雙手托住後腦勺
2〉背伸直,一面吸氣一面往下蹲,再一面吐氣一面站起來同樣的動作慢慢的重複5~10次(1回合),休息一下(數秒~數十秒),等呼吸回復正常後再重複同樣的動作,大約重覆5回合。
三、利用墊腳提筋來鍛鋉小腿——告別靜脈區張
雙腳站直,身體自然放鬆,慢慢墊起腳來,複5~10次(1回合),休息一下(數秒~數十秒),等呼吸回復正常後再重複同樣的動作,大約重覆5回合。
只要動動下半身,就能帶來 13 種驚人效果
效果 1 促進基礎代謝
效果 2 改善並預防狹心症、心肌梗塞

效果 3 改善並預防骨質疏鬆症
效果 4 改善並預防糖尿病
效果 5 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
效果 6 擺脫肥胖
效果 7 改善血壓
效果 8 縮短消化道運送時間
效果 9 減輕憂鬱症狀
效果 10 減輕各種疼痛
效果 11 預防癌症與癌症的復發
效果 12 提升記憶力、預防老人癡呆
效果 13 抗老、長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